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定焦One(dingjiaoone),特约作者 | 诗齐,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PPT成了新的“背锅侠”?
前不久,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在内部提出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其中包括严禁一切形式主义;简化沟通形式,内部沟通严禁使用PPT等。之前,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签发了一份《关于简化工作方式的要求》的文件,同样将PPT视为禁忌,仅允许在技术方案、财务通报等特定场景使用,其他内部沟通禁用。
更早之前,贝佐斯就认为PPT会掩盖深度思考,因此早在2004年就禁止亚马逊高管会议使用PPT,改用不超过6页纸的叙述文,以促进深度思考和有效沟通。
在被繁复的PPT虐了很多年后,很多打工人拍手叫好。这是因为原本承载着沟通展示作用的PPT,逐渐演变成了一些人“向上管理”的工具。每逢年终述职,就会有打工人感叹:工作干得好,比不过PPT做得好。
不过,仔细想想,禁用PPT就能解决以上问题吗?换成Word或Excel等更为简洁的工具,依旧可以通过文字修饰数据、用图表夸大成果,达到同样的目的。而且一刀切后,PPT在企业展示、路演宣发、拓展客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被抹杀了,失去了一个相对有效的工具,到头来受影响的还是打工人。
这种做法,可能是拿一种形式主义去反对另一种形式主义。更值得管理层们思考的,是如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通过优化制度和考核机制来减轻打工人的负担。毕竟,KPI管到哪一层,哪一层就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PPT做得少,被打低绩效
蒋瑞此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就因为PPT吃了大亏。
据他介绍,在职期间,他在部门的业绩是第一名,最终却被打了低绩效,因此也没有年终奖。他去申诉询问原因时,得到的答复是,别人年终述职对未来的规划很详细、很丰富,而他的内容很少,说明他态度不够端正。
“我当时的PPT只有6页,列了一些数据,主要讲我自己做的事情。数据指标很清楚,我的业绩是八百多万元,遥遥领先,有的人只有几十万元。而几位新同事的PPT做了三四十页,详细讲述了对未来的规划,最终我的绩效最低。”蒋瑞说。
他告诉「定焦One」,那次汇报中,有一个同事的PPT长达120多页,大家汇报的是同样的事情,限时15分钟,那位同事照着念了120多页的流水账。“年轻的同事都觉得他好认真,但是我很反感。汇报就应该简洁明了,我们汇报三个数据,他汇报30多个数据;我讲一个月的数据,他要讲哪几周、哪几天他做得最好,台下很多不了解业务的人,还真以为他很厉害。”
蒋瑞对自己的绩效结果非常不服气,反抗无效后,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之后因为股票兑现和裁员赔付问题,他和这家公司还打了官司,经调解后拿到了部分权益。
在他看来,自己的PPT只是枯燥了一点,讲得不是太栩栩如生和有代入感,“我觉得这是因为大家对PPT的理解不一样,我觉得做PPT是为了更好的呈现要讲的内容,但有人把它当成讲故事的工具。”
即便没因为PPT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主动选择做PPT的打工人也叫苦不迭。
箫清是某互联网大厂中层,他负责的业务方向比较多,需要向老板、客户及潜在客户分别讲清楚业务逻辑,用PPT沟通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2025年1月,他做了8个PPT,最少的6页,最多的30多页。“我做PPT分两步,第一步在大脑里构思好,这个部分要占我50%的精力,做PPT需要30%,过程中不停地去调整占20%的精力。”
据他估算,做一个10页左右的PPT,快的话要两天,那个月他有超过一半的工作时间在做PPT。由于上班还有其他紧急的工作要处理,每次第二天要汇报的前一天晚,他基本都要熬夜做PPT。“我业务都够忙的了,还得抽出大量时间构思和做PPT,基本上只能占用下班时间,增加了不小的负担。”
互联网从业者孟奇认为,PPT文化在互联网行业比较流行,因为随着公司业务扩大,有的领导不太了解业务的全貌,PPT的初衷是让讲述的东西一目了然,也是一个员工逻辑能力、信息整合能力、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多年来成为很多公司年终述职的硬性要求。
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工作和PPT都做得很棒,那是锦上添花,只不过后来慢慢变成了很多人注重PPT的形式,反而忽视了业务本身。
许多员工在制作PPT时,花费大量时间在调整字体、配色、动画等美化工作上,却对内容逻辑敷衍了事,忽视了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比如说电商核心指标应该是规模、销售量、利润等,但大型互联网公司分工越来越细,每个部门要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大家就用过程指标,强调怎么做的来跟核心指标做关联。”他讲了一个经典的笑话来诠释这类事件:电梯上升的时候,有人在电梯里跑步,有人在电梯里做俯卧撑,最后他们都说电梯上升是他们的功劳。”
孟奇说,在行业内有一句话是,“PPT做得越好的团队业务做得越差”,虽然不一定绝对准确,但PPT给了工作能力有所欠缺的、偷懒的员工第二次机会。
禁用PPT,
可能变成另一种形式主义
大家讨厌PPT,因为它代表了形式主义和过度内卷。
一定程度上,禁止使用PPT是希望简化沟通形式,让员工将精力集中在实际工作上。但“万恶之源”真的是PPT吗?
一方面,善于做“向上管理”的人,即便不用PPT,换成Word、在线文档等更为简洁的工具,例如通过文字美化数据、用流程图夸大贡献,也能达到目的。
在大厂工作多年,孟奇总结出了很多人汇报时的套路,“整体情况好的时候,说总指标;大数不好时就说小数,比如有几个月或几天做得还行;如果这两个都不好,就讲趋势,比如这个月比上个月好了一点;即使一个月比一个差,这个月比上个月亏得稍微少了一点,也是一种增长。如果所有的指标都不行,展示自己态度好,加班多、工作认真,也能获得领导的赞许。”
还有一种是强摘果子。“别人的项目只要参与了就插一脚,体现自己的重要性,天花乱坠地分析一些无关痛痒的过程,把简单的事情往复杂了说。”孟奇说。
对于这类投机取巧的人来说,禁止使用PPT,他们也会找到替代品。
另一方面,单纯从生产力工具而言,PPT功能丰富,很多公司业务越做越大时,汇报工作需要这样简明、生动的方式。
箫清为最近策划的一个新项目做PPT,花了两个半月。这一个完整产品方案的提案,涉及到它的理念、跟业务的关系、落地方法,还有产品的实现流程、页面的呈现、数据量化等。“这样复杂程度的方案,确实需要通过PPT呈现给相关负责人以达成共识。我介绍完提案也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PPT是我的好工具、好帮手。”
他提到,给客户做内容分享或者跨部门沟通时,会首选PPT,尤其是美化后的PPT,客户感受会更好。
多位受访者认为,PPT在产品发布、路演宣发、市场营销等时候,是一个好的工具和包装形式。因为行业之间会有信息壁垒,适当的视觉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
在他们看来,一刀切禁止PPT,是以形式主义的做法反对形式主义,可能会走向另一种极端,忽视工具的合理使用,反而给员工增添负担。
箫清建议,管理层应该让员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是否使用PPT。比如,需要对外“撑门面”的时候,就用PPT,内部沟通时,根据内容的多少,怎么方便怎么来。如果内容少,直接用Word或口头沟通就行。现在AI也能生成PPT,使用成本比以前降低了。
管理层真正应该思考的,是PPT走向形式主义的根源。
大家费尽心思做PPT,是因为述职汇报等跟绩效考核挂钩,关系到个人的升职、加薪、年终奖,如果这些相关利益绑定到更加实际的业务指标上,这种情况能缓解。KPI管到哪一层,哪一层就有这样的现象,甚至有的时候大老板也需要向投资人、向外界画饼。
PPT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通常来说,结果导向的公司、所在行业竞争激烈或科技含量高的公司,可能没有时间把注意力放在PPT上。孟奇说,“核心还是看领导认结果还是认形式,用不用PPT都没有办法改变,PPT只是阶段性承担了一个这样的角色。”
工具无罪,
提升管理效率需要落到实处
事实上,除了PPT之外,互联网公司冗长或频繁的会议、过于细化的KPI与目标管理、日报周报等文书工作、繁琐的审批流程等等,都会陷入形式主义。
孟奇提到,有些公司要写日报周报等“小作文”,短平快的汇报每天花5-10分钟可以,但很多人要花2个小时来写,这就很离谱了。
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反思“大公司病”,这一转变背后,与大环境密切相关。
互联网行业在快速扩张和业务增长的黄金时期,很多企业往往没有面临太大的市场压力,沉浸在业务增长的红利中。管理层的焦点也从外部转向内部管理,催生了大量员工“表演式工作”和内卷现象,而非真正重视业务创新和执行。
然而,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得不面对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态势。
“毕竟,真正的业务比拼都是拼刺刀见红的,而不是通过‘表演’来比拼的。”孟奇说,企业们都反应过来了,吹牛、表演式工作、自我欺骗已经没有用了,只有成绩才能说话,实力才代表一切,又该回到当年打拼的时候了。
他认为,管理的缺位和效率低下才是形式主义产生的真正原因。
提升效率,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指标分解。“在确保业务方向正确的基础上,把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拆分为具体的时间段和节点,这就要求管理者投入更多精力,实时监控细节和数据变化,而不是等到月底、年底汇报时才匆忙处理。”
企业还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高效地表达观点和传递信息。
此外,叶国富等企业家提到的简化沟通形式、精简决策环节、提升审批效率、坚持数字化提效等,也是有效提升公司管理的办法。
比如他提出坚持会议333原则,即少开会、开短会、开有用的会,内外部会议以30分钟为宜,最长不超过1小时,汇报资料不超过3页。
方洪波也曾提出拒绝表演式上班,严禁下班开会等,旨在反对形式主义加班,提高工作效率。贝佐斯要求提升会议效率,使亚马逊的会议效率提升40%,产品开发周期缩短25%。
所以,放弃形式主义,做真正有利于业务的事才是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