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家长们和学生们都忙碌于开学的各项准备,而与此同时,诈骗分子也开始了他们的“新工作”。在开学季前后,各种诈骗活动频繁发生,近期已有不少家长遭遇了难以分辨真假的“班级群”诈骗陷阱。
珠海的王先生在班级群聊中看到了一条消息,内容是要求家长们缴纳新学期的课本费用,总计 488 元。发送这条消息的账号,无论是昵称还是头像,都与班主任王老师完全一致,表现得非常认真负责。该账号不仅要求家长们回复“收到”,还提醒大家在缴费后截图保存记录。这一系列举动使得王先生放松了警惕,加上群里很快就有其他“家长”响应,并率先晒出了转账截图,于是几位家长也迅速完成了转账。
在班级群聊中,家长们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本是理所当然的,王先生和大多数家长一样,都希望在老师面前留下好印象,因此对班主任提出的要求总是格外重视。然而,当一位家长在扫描“班主任”发出的收款二维码时,系统却提示交易存在风险,这时王先生才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劲。家长们也纷纷在群里提出疑问。真正的班主任在了解情况后,迅速揭露了骗子的真实身份,并制止了其他家长的转账行为,同时立即报警。但遗憾的是,此时已有 5 名家长遭受了经济损失。
诈骗分子冒充老师潜入家长群聊,以各种名义如“书本费”、“学杂费”等诱骗家长转账,这种相当迷惑性的诈骗手段对家校关系的建设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马上消金在此为大家揭露这类诈骗背后的手段和伎俩。
首先,诈骗分子会以各种方式收集班级群信息,通过搜索关键词“班级群”、“年级”、“家长群”等,在社交软件上找到家长群,或是通过线下交流的方式从家长学生的口中套取班级群号,冒充学生家长进入群聊。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能顺利行骗,骗子有时也会操纵两个账号进入该群。
在潜入班级群之后,骗子一般会选择潜水一段时间观察群内管理情况和老师的活动规律,比如群内老师的语言风格、大致课表等。在老师上课或休息时,将头像和昵称改至与班主任一致。
准备工作进行完成后,骗子就会模仿老师的口吻发布虚假的收费信息,并附上收款二维码。通过控制另外一个加入群的骗子号和自己演双簧的方式,引诱家长转账。一旦收到家长们的转账,骗子立即退出该群或解散新建的群,消失得无影无踪。
诈骗分子的手法虽然经过精心设计,但其实破绽百出。马上消金了解过详细的诈骗环节之后,防范此类诈骗的方法也呼之欲出:
其一、加强对班级群的管理。各大社交软件的群聊都有入群验证功能,班级群应该设置更加严格的进入关卡,群管理员也要严格审核申请人身份,避免陌生人随意加入群聊。
其二、以修改备注昵称的办法标注出群内老师。给老师专门设置的群昵称并不会随着骗子更改昵称的操作而改变,这样可以快速核查群内收费的老师身份。
其三、遇到收款三思而后行。不要轻信班级群中缴纳相关费用的通知,更不要因为私人情感而急于转账汇款。应当通过其他有效方式与老师联系核实,或者与孩子进行交流后再行付款。
最后,一旦发现班级群聊涉嫌诈骗,一定要保存好相关证据,及时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