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电商头条,作者:电商君,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知道网红赚钱,但没想到这么赚钱。
近日,网红顾茜茜在直播中晒出了近一个星期的直播收入,令不少网友咋舌。
切片视频显示,顾茜茜在某直播平台2月8日至2月16日的成交金额为1039.05万元,预估佣金收入为279.35万元。
图源:抖音
紧接着,她又展示了另一直播平台的直播收入,显示近七日成交金额894万元。
图源:抖音
顾茜茜在直播中坦言:“我顾茜茜在火之前,最喜欢看的就是后台营业额。因为我们家粉丝看我赚的多,他们开心我能够早日买上房子。但我后来火了搞我的人多了,他们都让我别给外面的人看,那不行,这些人看不得我好,但我必须过得好。”
或许是不够解气,顾茜茜继续补充:“今天我在床上躺了一天,我什么也没干,我抖音橱窗成交金额116万,佣金预估30.32万,咋了?你越见不得我过得好,你对我骂声越大,我赚得越多。”
图源:抖音
对于顾茜茜晒收入的行为,网友们褒贬不一。有网友对此嗤之以鼻,表示“互联网成就了太多不该成就的人。”
图源:抖音
但也有网友对顾茜茜表示出肯定:“她赚的多是应该的,首先她有化妆卖货技术……当大家都在过年玩的时候,她想着用三轮车冷风中回家整节目效果……”
图源:抖音
实际上,像顾茜茜这样公开自己收入的网红,远不止她一人,比她赚得更多的也不在少数。
去年8月,抖音千万粉网红樊小慧晒出了自己2023年12月的个税收入,显示一个月收入高达3400万。同时她称自己合法纳税,“在我的字典里面100块钱,我交45块钱,因为我是合法公民。”
图源:抖音
去年双11首日,快手主播辛巴晒出了当天的战报,显示10月19日直播GMV为64.1086亿元。
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和这些头部网红比,顾茜茜也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顾茜茜的商业变现之路
想必有人好奇,顾茜茜为什么能赚到这么多钱?那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顾茜茜的网红生涯。
顾茜茜,1998年出生于江苏南通,身高150cm,快手账号“小仙女茜茜”,是中国互联网时代极具代表性的争议性网红。
2017年,她以“甜美萌妹”形象进入直播行业,早期通过唱歌、跳舞、时尚推荐等内容吸引年轻观众。其标志性的“小恶魔妆容”——眼角画泪滴、嘴角绘尖牙,配合夸张的美瞳和眼镜造型,迅速在短视频平台引发关注。
与同期网红杨清柠、王乐乐等相比,顾茜茜的走红路径更为复杂。一方面,她凭借“反差萌”人设(如娇小身材与大胆言论的碰撞)吸引粉丝;另一方面,她通过直播中吞乒乓球、展示夸张特效等猎奇表演突破常规,迅速积累流量。
到了2020年,顾茜茜已成为快手平台头部主播,粉丝量突破百万,并登上时尚杂志封面,被贴上“95后独立女性”标签。
然而,她的成功始终伴随争议。部分直播内容被指低俗,例如公开谈论私密话题、展示纹身等,甚至涉及性暗示行为(如直播吹避孕套),多次遭平台警告和举报。这种“黑红”策略虽短期内提升热度,却也为其后期“塌房”埋下伏笔。
2023年,顾茜茜因“低俗直播”被大规模举报,陷入“塌房”危机。网友曝光其直播内容包含擦边言论、虚假人设,甚至被质疑利用“卖惨”剧本牟利。尽管未被全面封杀,但其公众形象严重受损,粉丝群体出现分裂。
与此同时,察觉到危机的顾茜茜迅速开始转型,从三个方向“调转船头”。
其一是内容去低俗化,顾茜茜逐渐减少争议性直播,转向豪宅装修、宠物日常等生活分享内容,并以自身的经历建立“普通女孩逆袭”的励志叙事,试图重塑正能量形象。
其二是商业版图扩张,顾茜茜成立个人工作室,涉足美妆品牌孵化,并利用房产投资打造“独立女性企业家”人设。
其三是情感营销深化,2024年公开分手经历,以“勇敢告别渣男”话题引发女性群体共鸣,进一步巩固粉丝忠诚度。
一言以蔽之,这种把私生活拆解成商业筹码的操作,比任何商学院案例都更赤裸地揭示着流量时代的生存法则:真实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把每个毛孔都变成变现的接口。
可以说,她的每一次转型都在打脸昨天的自己,却又完美契合着市场的每一个风向标。这也难怪有人说她是投机主义的天才,也有人说她是道德崩坏的代言人。
月入3000才是行业普遍现象
尽管像顾茜茜这样公开“炫富”的主播层出不穷,但这并不能代表主播行业的普遍现状。从整体来看,能达到月入百万级别的主播可谓凤毛麟角。
据《网络主播新职业发展报告》可知,截至2023年12月,有1508万人把网络主播当成主业,这意味着,每100个人中就有1个职业主播。
图源:《网络主播新职业发展报告》
然而,其中只有13.7%主播的月收入在8000以上,这也意味着有超过80%的主播收入不到8000元。甚至有31%的主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有36.9%的主播收入在1000元以下。
那么,直播行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收入两极分化的状况呢?仔细分析下来,原因大致包含三点:
首先是品牌合作偏好。知名品牌通常倾向于与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粉丝群体的主播合作,因为他们可以为品牌带来更多的曝光度和销售转化率。这种倾向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如优质商品资源、广告投入等)向头部主播的集中。
其次是平台推荐算法。大多数直播平台都会有自己的推荐算法,旨在提高用户的停留时间和参与度。算法往往会优先推荐那些已经拥有高人气的主播,这使得新晋或小众主播更难以获得展示机会,从而影响他们的收入潜力。
更重要的是市场竞争压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直播带货行业,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为了吸引观众,许多主播不得不降低价格或者提供额外优惠,这对利润空间造成了挤压。而对于没有足够议价能力的小主播来说,这种情况尤其不利。
所以,尽管“去头部化”喊了很多年,但依然难以改变“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建立直播电商的健康行业生态,任重而道远。